云南少数民族语言人才培训好坏参半:就业形势良好但师资短缺优质

165次浏览 | 2024-06-04 07:04:57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最佳经验

简要回答

云南少数民族语言人才培训现状复杂,虽然就业形势乐观,但师资短缺问题突出。尽管政府和相关机构已开展一系列培训项目,但由于缺乏专业、经验丰富的教师,导致培训效果参差不齐。由于语言环境的改变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一些少数民族语言面临消失的危险,这使得语言人才培养的任务更加紧迫。

近年来,随着桥头堡战略的深入实施,云南不断推进和深化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合作,为少数民族语言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近日,省政府对我省高校东南亚、南亚语言人才培养(少数民族语言人才培养)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优势>五快一多一强

2006年,省政府召开加强高校少数民族语言人才培养工作专题会议,决定省财政连续5年每年补助200万元,专项用于高校少数民族语言项目,拉开了我省少数民族语言人才培养工作的序幕。2008年,我省在每年安排的2亿元高等教育经费中,设立专项,积极支持和推动以少数民族语言为重点的外语教学,切实加强少数民族语言人才培养工作。2011年,我省启动建设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战略,省政府与教育部签订协议,提出通过3年努力,力争全省少数民族语言学生人数达到10万人,东南亚、南亚语种学生人数达到20%的目标。

通过多年不懈努力,我省小语种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呈现出学习规模快速增长、师资队伍快速提升、学科专业建设快速发展、课程教材快速开发、学校资源快速更新、人才培养模式多样、社会服务能力强等“五快一多一强”的特点,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小语种人才。高校小语种公共外语教研室从无到有,发展到56个。截至去年底,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相继设立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3所高校开设了62个小语种专业。

目前,全省43所高校少数民族语言专业在校生约6159人。各高校通过多种国际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派出语言专业学生到目标语言国家学习,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语言应用能力。2010年,云南民族大学东亚语学院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签订了两校《教学科研合作协议》,选派7名亚非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生于2013年作为交换生到北京大学学习一学期。经课程考核合格后,北京大学将颁发课程结业证书。此次合作使云南民族大学研究生能够获得国内知名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创新了我省东南亚语言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路子。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开设了泰语、韩语、法语、日语、西班牙语、德语、阿拉伯语、越南语、老挝语、缅甸语等11个语言专业,成为我省高校中开设少数民族语种最多、教学规模最大的独立学院。

由于加大投入,持续推进民族语言人才培养基础条件建设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我省高校民族语言人才素质不断提高,在就业市场上受到广泛欢迎,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云南民族大学毕业生被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银行(北京)、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中铁集团等大型企业聘用。

短板>供需矛盾突出

虽然高校在民族语种培养方面具有诸多优势,但专家指出,我省民族语种毕业生专业外语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还存在几大“短板”:

人才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不少毕业生上岗后难以迅速胜任翻译工作,真正掌握会议谈判、经贸商务、农林矿产、机械设备等专业知识的高级翻译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另外,在校学习第二专业的大学生毕业证书在求职、升学时得不到充分认可,导致高校难以推进培养复合型民语人才的教学改革,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高水平教师短缺。全省高校少数民族语言专业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少,教学经验丰富、水平高的教师少,年轻教师比例高,各高校教学不均衡,有的专业语言教师只有1-2名,招聘时硕士以上学历的应聘者很少,有的专业甚至无人应聘。同时,东南亚、南亚语种教师晋升难度大,教师职称结构有待改善。

学科专业建设滞后。我省高校东南亚、南亚语言专业发展较快,但东南亚、南亚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亚非语言文学二级学科建设还十分薄弱,发展水平滞后。高校相关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设置稀疏、参差不齐,缺乏相应的学科带头人和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缺乏高水平、实用性的教材。

南亚语种发展则更加薄弱,我省高校开设南亚语种专业才刚刚起步,仅有云南民族大学一个本科专业——印地语。

应对措施>创新培训模式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对小语种人才的需求,已由过去追求具有外语技能的人才,逐步转向追求多技能、复合型的外语人才。同时,随着桥头堡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家和社会对外语水平高、综合知识水平高、有国际视野、能参与国际竞争的创新型外语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以我省现有5.5万人的数量计算,3年内云南小语种人才仍需拓展4.5万人,小语种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面临巨大的发展空间。”相关负责人说得很好。

为此,我省提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鼓励高校积极探索实践创新双专业双学位等复合型少数民族语言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少数民族语言人才综合能力。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积极探索双学位认定、跨校学习等方面的政策措施,解决好双专业毕业生在专业认定和待遇、职称认定等方面的问题,推动少数民族语言人才培养改革。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重点,继续抓好小语种质量工程项目,充分发挥小语种基地、示范点的引领作用,由点及面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通过相关高校间有效的合作机制,实现精品课程、精品教材的共享。

加强小语种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政策、资金支持等方式鼓励高校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者出国短期研修、访问,在较短时间内改善我省高校小语种教师学历结构。

加强学科专业建设,配套相应政策、机制和措施,切实组织实施。在有条件的高校增设民族语种硕士学位授权点。

本文地址:https://www.cixiucn.com/jypx/24412.html

发布于 2024-06-04 07:04:57
收藏
分享
海报
165
上一篇:129 所公共机构招聘时不分残疾类别 下一篇:北大南门站解决高校送餐痛点

推荐阅读

0 条评论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