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丨慕尼黑工业大学前副校长、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孟立秋:德国——产教融合的典范​​优质

89次浏览 | 2024-07-11 08:04:27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最佳经验

简要回答

慕尼黑工业大学前副校长、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孟立秋教授作为德国工业发展的见证者与参与者,从她的自身经历出发解读德国企业的标准化之谜,分析标准的设立过程以及推行标准化系统的长远意义。此外,孟教授还从不同角度诠释了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和竞争。

孟教授,您的团队目前的科研重点主要是哪些领域?

我们研究的另外一个重点领域是图形表达技术。信息化时代所需的技能可以分成三种类型:文字技能(literacy)、数字技能(numeracy)、图解技能(graphicy)。只有兼具这三种技能,才可被称为合格的知识分子。我的团队利用图形传达信息比文字更快更准的特点,开发了一些立等可取的地图设计模版和视觉故事,让用户充分利用自己零碎的时间在注意力有限的情况下获得最大限度的空间信息服务。

孟立秋:当前的导航技术还未满足无人驾驶的要求。无人驾驶导航需要较高的地面数据分辨率,大概在1~3厘米级别。现有技术在数据分辨率及实时大数据处理方面都有待突破。

除去技术本身,要想真正大范围实现无人驾驶,您认为还有哪些必要条件?

除此以外,社会层面的伦理规范也至关重要。无人驾驶也需要遵守伦理规则,而其伦理规则需要全世界的政府、社会和科研工作者一起制定。我相信,上述问题一一解决之日就是无人驾驶大范围实现之时。

提到地图,我们首先会想到Google地图,您作为地图学专家怎么评价Google地图的开发应用现状?

目前国内也有许多公司开发地图,它们与Google地图的差异是什么?您能否从您的专业角度给它们提些建议?

此外,相较德国,中国和北美国家对数据规范和标准化的重视程度都不太够。而这恰恰是德国的制胜之处。标准化是德国的强项,德国人凡事都先制定规范再共同遵守,而非先闭门造车再统一标准。制定标准需要考虑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需要巨大的耐心和恒心,但有了标准后,工程项目往往可以事半功倍。

孟立秋:我认为,国内不太看重标准化的原因之一是有些人抱着急于求成的心态,花很多精力在形象工程上。因为就标准化本身而言,它好像并没有创新含量,也不需要什么高尖端技术,所以容易被大家忽视。比如,你想要发表一篇文章,内容是关于标准化的,可能瞬间就被扔进废纸篓了,或者被评定为零影响因子。当人们的仕途受到影响因子的制约时,谁愿意把精力“浪费”在标准化工作上呢?人人都去忙尖端,却连底座都没有,难道就不怕被过多的尖端刺伤?

德国大型企业与高校协同主导建立标准化体系;中小企业搭乘“顺风车”,保持“隐形冠军”地位

孟立秋:德国作为工业强国,始终很务实,注重制定标准。“工业2.0”和“工业3.0”时期,德国出台了大量的DIN(德国标准化协会制定的标准,类似中国国家标准GB),大大促进了工业产品批量化和高品质生产。

在标准的制定过程中,您认为谁应该占据主导地位,是高校还是企业?

当前,德国政府对这种协同方式有很高的期待——希望数字标准先在德国推广,再拓宽到欧盟。我认为这是很有远见的国策。

那么,德国的中小企业在这一进程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这也是值得我国学习的地方。真正的发达国家才会以这种态度对待弱势群体。如果中国的央企与中小企业拧成一股绳,那“中国制造2025”一定能实现。

您是否可以从所在领域及您的自身经历出发,介绍一下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方式?

总体而言,跟企业合作有其积极效果。企业要求立时立刻做出东西,强调效率,往往要求每周都要汇报。大学的工作节奏比较慢,甚至有点缺乏紧迫感,有必要增加一些“只争朝夕”的企业精神。我还是比较倾向继续与企业界合作,因为他们会给我带来很多新的研究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新的案例,实际上是一种刺激与互动。

孟立秋:这方面,德国高校跟国内高校的情况可能比较类似。首先,一个项目的出现往往很偶然和不经意,比如出现在几个人喝咖啡的过程中。教授们跟企业界的管理人士经常对话是有好处的,通过对话,双方可以产生思想的火花。这也意味着曾经在工业界有工作经验的教授们,会与企业有更多合作,因为他们与企业一直保持着联系。或者毕业生去了企业,以毕业生为桥梁,从而产生合作的机遇。

学校的审核标准与程序是怎样的呢?

首先是高度的专业化,要把这1000多份合同按照创新含量高低分类。怎样去评判不同项目里的创新含量?如果没有创新含量,但是它会带来创收,如何权衡?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比如,慕尼黑工业大学有一些实验室做材料坚固度的测试,企业拿材料来测试,付给实验室测试费用。这件事的确没有创新,但它有创收,这些费用可以维持实验室的运转和更新测试的设备。再如,如果大学精力不够,无法独立审核1000份合同,但又不能随便取消合同,就可以把一些不涉及知识产权问题的项目让外包公司审核,而学校的精力就可以主要放在创新含量高的项目上。

在高校与企业的人才争夺战中,政府应协助保持一个稳定的教育生态系统

孟立秋:你们说的很对。数字时代出现了一个新的现象。比如,包括亚马逊、Google、脸谱网在内的几个巨型网络公司都在投入巨大的科研资金到处猎取人才。前段时间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的学科带头人及其团队被企业挖走了。他们是大学最优秀的师资,他们的离开对大学来说是很大的损失。

在北美已经出现了这种现象,德国目前是怎么做的?

尽管北美在引领潮流,大部分最新的科技概念也来自美国,但德国人并不盲目跟风,而是继续保持着一个稳定的教育生态系统,鼓励协同合作多于鼓励对立竞争。我比较欣赏这种在一个大盘子里看全局的态度。互相抱团取暖才能持久。德国巴伐利亚州近期提出了“拜仁数码”(Bayern Digital)的概念,在这个背景下,慕尼黑的两所大学一马当先,积极与几家大型企业共同开展相关领域的创新合作。我觉得,这个政策的提出是为了投资未来,投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投资教育,任何发达国家都注重这一点。

您与国内的机构或者企业有哪些方面的合作呢?

另外,我也参与一些针对国内机构和企业的讲座活动,有时作为倾听者,有时作为发言人。目的是增进彼此的了解。比如,让国内企业了解今日的德国和曾经的德国,了解德国的文化及特点,从而对德国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

孟立秋:我觉得中国最好能与欧洲联合起来,而不一定要自己单独制定所有的标准。如果标准是行业典范的话,可以直接拿到中国去用。至少在我这个行业,数据标准可以通用。中国以加盟的形式,比如投资一部分,变成一个共赢的合资平台,这样可以少走很多弯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制定标准方面,德国比中国先进很多。我相信中国有识之士很多,也能想到这一点,不用刻意强调独立自主,有些方面能够搭“顺风车”也是好事。

本文地址:https://www.cixiucn.com/hwlx/41528.html

发布于 2024-07-11 08:04:27
收藏
分享
海报
89
上一篇: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袁艺 下一篇:英国皇家邮政8月起将安装1400个“包裹邮筒”,覆盖英国30多个地区

推荐阅读

0 条评论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